“摇滚文化批判与赏析”——这是本学期我的一门选修课。容易想象我当初对这门课的期待值。照片摄于第一堂课,当时感觉这个人人网头像是David Bowie的高乐龄老炮正在讲台上发光发热。

而这篇文章则是我的期末论文。上交截止日期前一晚熬夜赶,第二天上午爬起来继续。不敢说这么短时间弄出来的文章有多满意(反正到现在我是没敢回头看),可好歹写之前也是遛过知乎翻看过几篇《摇滚圣经》的序言啊。

结果这篇文章被老师活生生地鄙视了!!心塞!!!

但又不好意思问老师我到底哪儿写差了= =

可我还就是这么不知耻地把它放上来了,我的确好奇这篇文章的短处,以及我离摇滚相对正确的认知到底有哪些偏差。所以欢迎来访者们看完后尽情与我撕逼,评论或者私聊都行,咱们撕撕更健康!

漫谈摇滚乐:年轻人想要的都在这里

文/尘桐

在敲下这个题目之前,我曾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来想,该怎样为“摇滚乐”这个认识了五年的伙计——五年乐龄也许还不够长,但感情足够让人下笔前满怀敬意——写一篇文章。互联网的发展打碎了一切,让信息变成数量庞大的散块,人们的思考随着接收行为的变化而更加松散难以拼凑,而我们的摇滚乐,也在像许多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每天都在传播的加速中解构、在有意无意的误读中新生与融合。那个广义上的“摇滚乐”,对于我,对于现在的青少年,年轻人,以及所有相信自己内心尚且年轻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又带来了什么呢。

在寻找这样的影响之前,有必要想想摇滚乐的定义。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会有点不一样。但想一想总是好的,用思考它的方式表达对它的尊重。

摇滚乐放在历史中,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又或许,这只是一种被时间刻度约束感官后的错觉,本能线性思维面对指数级发展的历史的结果。源于50年代美国的摇滚乐文化从60年代的混乱中真正起飞,一路经过诸多风格的演变,音乐工业和信息传播的加速升级,很快成为了通俗文化中的一大主流,以至于强大到不逊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中的音乐形式。但,即使是最早那批创造了摇滚的人中还有不少在世,摇滚对于当今年轻人的意义却又和五十年前如此不同。我们并没有集体性地对社会产生意念强烈的焦虑和不认同,空虚和不满不再足以让所有人冲上街头开展一门新运动或者狂欢。

那么,是不是摇滚乐已经面目全非了呢?在侵染了无数风格后的今天,很多人对摇滚乐坛怀抱忧虑,认为这个时代已经出产不了好摇滚好音乐了。

一些本应属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也这么想——这来自于摇滚乐作为一种记录形式所产生的作用——他们觉得千禧年以前的摇滚才算摇滚,甚至是“怀念”某个年代。这一类口味的乐迷爱听他们出生以前发行的唱片,甚至把自己穿成30年前夜店酒保的样子。可我并不认同他们对新时代摇滚的诽谤:不见得多看几部记录片就能成为一个在60年代活过的人,过分耽于对旧时代的执着,却从没在自己的时代里活过。

而摇滚的本质在这个时代并未被消解。

摇滚带给如今西方年轻人的影响,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孩子们带来思想开明喜欢过大卫鲍依的爹妈,为电影原声带来亮点,为青春期带来更多的叛逆选择,为高中舞会提供着装主题。它是对“自由”的精神指引,让同性恋和黑人社区上街游行维权。它还不知不觉中让世界把对流行的目光向西方看齐,文化输出体现出一种强大和自信(但也给一部分人带来了优越感和对发展中国家文化兴趣的缺失)。我们看到的这些是什么?一些表现,摇滚乐庞大衣身的一角。想知道摇滚还能带来哪些其他的影响,不妨探寻它的核心。

摇滚乐的核(不是那个经常在小众圈引发逼格比拼的“核”),在于一种想要挣脱束缚的感觉。“感觉”,而不是“精神”或者“质感”之类像是更高级的词汇。因为我相信,那种难以被消解的特性的源头,一定是更接近原始的东西。想要挣脱束缚的感觉最初也许是来自黑人音乐家想要摆脱乐器对演奏限制的尝试,总之作为核,它可以指向多种意义,比如追求不同主题的自由,更延伸一点:在困惑中挣扎,在失去方向后的自暴式的发泄,在跌入低谷后的咬牙攀爬,在任何一股压倒性力量面前的奋起反抗……这些意象迸发出的不安与澎湃能量总难让人不去往年轻去联想。

把握这样的核心去解释一切,可以说通很多事情。譬如问,摇滚乐区别于流行音乐吗?当你真正站在DJ台前的舞池当中,面对强劲的电子节拍和甩动四肢的人群时,狂欢的画面和摇滚最初的记忆交叠了,你应该很容易想到关于摇滚的一些什么。而事实上摇滚乐的博采众长和长久不衰,也正是因其根植于流行音乐的土壤。

那么摇滚仅仅只是摇滚吗?它当然还需要其他艺术形式的加持,这是商业推广需要的一部分;于是有了唱片封面、MTV和乐队写真,一场精彩难忘的Live也许有概念化设计的舞台和身着某种风格的奇装异服的表演者。让多艺术元素有机地结合才能构成一张完整的唱片或者一组艺人和乐队。这一点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摇滚乐强力的融合性,它让一切看起来都与之发生联系。

而摇滚乐之于中国的年轻人,也许还不是那么的成熟,但也已成气候。二十多年前的打口碟开辟了地下土壤,盛行至今的盗版数字音乐仿佛是西方唱片公司正在毫不费力地为市场播种。某个时间节点开始,崔健突然回归年轻人的视线,摇滚成为了选秀节目的噱头。长期被压制在主流之下的中国摇滚总体上还有着舶来品的移植味儿,跑去听西方音乐的中国听众又不是那么的注重歌词。要说摇滚真正为中国带来了什么变革,现在还有点早,可凡是与当代流行音乐相关的东西就又脱不了干系。随着新一代音乐人的崛起,数字音乐产业的迭变,演出的增加和受众群体的扩展,也许摇滚乐也正准备开始以类似对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作用于中国。

最后我想借着点私心谈谈摇滚为我带来了什么,算是举一个有关摇滚与年轻人的例子。

对于我而言,摇滚乐最初是带着拯救耳朵的光降临的。那时候我上初三,自打有了对MP3随身听的自主权后已经厌倦了大街小巷里编曲老套旋律单调的口水歌,只能从古典中寻找快乐,对摇滚乐即将携带背后一整个西方流行音乐在生活中从天而降这件事还一无所知。毫不夸张地说,摇滚乐开辟了我对世界和艺术认知的新起点,从它的多元性中所汲取到的灵感和能量改装了我的性格和日常习惯。要理解这一点,只需想象一个曾经社交困难自卑自怯一直沉浸在书籍中的小孩,如何从每周末疯狂下载盗版数字音乐以及阅读音乐杂志开始,逐步养成不会被人嘲笑的走路姿势和在社团里的领导能力。这听上去奇怪又拗口,但它真的与摇滚乐有关。

现在,每个年轻人都能从摇滚乐中获取点什么。欧美迷妹可以单冲着颜值跑去看一个乐队的演出,爱装逼的可以找到一技傍身的干货,无聊的少年可以开掘兴趣找点事做,求知欲强的可以踏过音乐寻找国界之外的文化和生活。挣脱丑陋的无知的单调的眼前的,眼前是帅气的个性的热闹的多元的,年轻人想要的这里都有,摇滚最终成为了年轻人想要的一切。


评论

© 桐叔音乐日志 | Powered by LOFTER